找到相关内容49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陈若曦佛教小说中女性形象与主题意识──以《慧心莲》、《重返桃花源》为探讨

    心、王慧莲)的名字各取尾后一个字串连而成,有其寓意,因为莲花是佛教的圣花,象征转烦恼为菩提的智慧与定心,也是作者刻画四位女主角的心路历程。她们三位加上外婆杜阿春四人互相扶持,在人生路上各自走过坎坷破碎...

    丁 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64464768.html
  • 憨山大师的禅净调和论与念佛禅法门

    佛祖为师;死句下荐得,自救不了。此下特举活句,使自悟入:要见临济,须是铁汉。(评曰:话头有句、意二门。参句者,径截门活路也,没心路,没语路,无摸索故也。参意者,圆顿门死句也,有理路,有语路,有闻解思想故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1464801.html
  • 京都学派久松真一的禅观:理解与评论(上)

    的成立。关于这点,我会在下面再作交代。在京都学派的同仁之中,他是最全面的宗教人物,在他的生活中,学问与工夫实践是结合在一起,打成一片的。  以下我试述一下久松在禅道上的心路历程。久松出身于虔诚的真宗...

    吴汝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5665424.html
  • 佛教成语汇编(三)

    疑作祟)。”无门关曰:“祖关不透,心路不绝,尽是依草附木灵精。”临济录曰:“十年五岁并无一人,皆是依草附叶,竹木精灵,野狐精魅。”《五灯会元?卷一七?开先行瑛禅师》:“登山须到顶,入海须到底,学道须到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1065495.html
  • 黄檗希运祖师《传心法要》直指

    现,如大日轮升于虚空,遍照十方更无障碍。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,”  他只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的相和感觉。  “空却见闻觉知,即心路绝无入处,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;”  在见闻觉知处的这个地方,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71065995.html
  • 马祖道一的禅法及其特色

    认见闻觉知为心,为见闻觉知所覆,所以不精明本体,但直下无主,本体自现。如大日升于虚空,遍照十方。更无障碍。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,空却见闻觉知,即心路绝无人处。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,然本心不属...

    法 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4666365.html
  • 明本的看话禅与工夫论

    ,昼夜提撕。”慧开将“无”字,称为“禅宗无门关”,认为“参禅须透祖师关。妙悟要穷心路绝”,把对“无”字公案的参究,看作是参禅开悟的关键。  宋末至元代以后,参究看话禅的风气更为普遍。特别是经过明本的...,疑之不已,自然心路绝,情妄消,知  解泯,能所忘,不觉忽然相应,便是疑情破底时节  也。  明本认为,疑情就是众生从久远以来流转于生死这一大事。通过做工夫参究此话头,将心念集中于此,念念不忘,排除...

    纪华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0266579.html
  • 以囹圄为道场——佛光山监狱教化的理念与成果

    礼佛的心路历程作了一番生动的描绘: “佛光山的师父及居士老师们都说: 「恭敬的礼拜佛像及称念佛号,可以开发智慧。」刚开始大家听了当然都不相信,但是事实胜於雄辩,很多不识字的同学,不但会背心经,而且...

    浅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3467034.html
  • 以寺院学风及道风的建立谈僧青年的道业规划

    三毒烦恼,及除去烦恼心所或恶习气?如何增长自己的善心所?如何除去五盖、五欲?相信每一位行者,都有自己突破成功的心路历程,也有自己无法突破而失败的经验,若能以法为尊,以道为重,坦诚相待,和盘托出,在自利...

    心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3867039.html
  • 试探唯识法门在心灵环保中的应用

    表现出自卑心理,产生一种自怨、自责、软弱无力、无可奈何的自卑情绪,自卑者往往作茧自缚,从而自我压抑、敏感、心路不畅而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。《成唯识论》曰:“所谓不信,心秽为性,能障净信,情依...

    释法瑛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4367859.html